close

  方言不應成為城市移民好房網融入的障礙
  未來,多種語言(包括外語)在上海融合的情形完全可能再現,甚至上海式英語可能會禮服夾雜進普通話和上海話中的詞彙,而這恰恰是上海這座移民城市充滿活力的體現
  文 | 陸銘
  按道理來說,漢語有統一的文字,而且普通話已經成了絕大多數中國人通用的交流語言,這種情況下,外來移民如果不會本地方言,不應該成為影響工作和收入的問題。可是,往往我們在某個城市中,問周圍的人---“你覺得說本地方言有用嗎?”絕大多數的人都毫不猶豫地回當鋪答“有用” 。
  以上海為例,你會發現,理髮店里的理髮師是蘇北的,但說著流利的本地話。停車場的看車人,家裡曾經請過的鐘點工都會說本地話。甚至有一位同事和我說,他的太太是做銀行理財的,但不會說本地方言,結果汽車貸款本地客戶還是更願意找當地人提供服務。
  方言能力對人的影響是農業社會快速現代化進程中的困惑。在農業社會,人們可能世世代代居住在一個地方,不同地方的人交流甚少,雖然文字是統一的,但方言卻各不相同。尤其是在南方,山多水多,加上古代從北方網路行銷遷入的移民,形成了更為複雜的方言。哪怕相鄰的兩個縣,都可能說著完全不同的話。甚至相距不遠的兩個村,口音都有所差異。
  在現代社會,工業和服務業取代農業成為經濟支柱後,人和土地的關係日益鬆散,大規模、長距離的人口流動隨之出現,不同口音的人們生活在同一個城市早已成了普遍現象。
  本地方言有回報嗎
  人口正進行大量流動的現代中國,會說本地方言還重要嗎?
  最近,筆者和哈佛大學的Richard Freeman教授、復旦大學陳釗教授、中央財經大學的陳斌開副教授一起做了一項有關方言的研究。這項研究使用了2005年人口小普查數據,我們根據語言學家的定義將中國劃分為七大漢語方言區。
  這項研究發現,在一個城市中,相對於來自同樣方言區的外來人口,那些來自不同方言區的外來人口更難進入收入更高的行業和職業,特別是需要更高語言交流能力的服務業。而且,這種效應主要出現在與普通話差別比較大的幾個方言區,包括吳語區、粵語區和閩南語區。其中,“本地方言回報”特別高的又是以上海為代表的吳語區。
  在西方國家,也有不少學者研究語言能力的回報,但主要是研究在美國、加拿大這樣的英語國家的英語能力的回報。但是,從統計上看,英語能力高的人,其收入更高,這並不能直接得出“提高英語能力能夠增加收入”的結論,因為在那些英語占主導地位的國家,英語能力較差的人往往也具有一些其他特征同時影響他們的收入,比如,他們可能來自具有不同膚色的其他種族。
  說英語的能力本身也包含了英語的閱讀和寫作能力,也有可能是閱讀和寫作的能力帶來了更高收入,而並非英語說得好的能力所致。
  但是,我們在中國的環境下研究方言的回報就沒有這些擔心,因為,在中國,大家不能簡單地從長相的差異來判斷一個人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。而且,漢語的書寫系統是一樣的,一個人說方言的能力和他讀寫漢語的能力也沒什麼關係。
  掌握上海話可以提高外來人口進入銷售行業的概率
  既然我們在之前的研究里已經發現了方言的回報,那方言為什麼會產生回報就成了一個需要探究的問題。
  在理論上,本地方言的回報來自兩個渠道:一是使用本地方言本身帶來的經濟價值,這可能是因為方言能夠傳達某種特殊的信息;另一個產生方言回報的機制是文化和身份認同,外來人口如果會說本地方言,可以傳遞出與本地居民有相同(或相似)文化和身份認同的信號,從而增進信任,在勞動力市場上獲得額外回報。
  本地方言能力是否能夠提高勞動者的收入呢?
 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,那是因為方言能力的確增強了經濟信息的交流,還是因為方言成為了一種有關身份的信號發送機制呢?在中國的大背景下,由於普通話是絕大多數人共同使用的交流語言,因此,本地方言能力主要起的不是交流經濟信息的功能。即使一部分本地居民不會說普通話,只要外來居民能夠聽得懂本地方言,就不影響信息交流。
  於是,我們的研究團隊專門做了一項針對“上海話的回報”的研究。
  為了運用實證研究的方法來考察方言能力的作用,2012年,我們建立了一支由復旦大學95位學生組成的研究團隊,在上海進行了針對外來務工人員的問卷調查。調研覆蓋上海有代表性的七個區,包括寶山、普陀、浦東、黃埔、閔行、嘉定和閘北。
  2011年的數據顯示,這七個區的人口占上海總人口數的59.3%,而外來人口占上海總外來人口的62.1%。在問卷中,我們詢問被訪者是否聽得懂上海話以及是否能說上海話,同時,我們也收集了有關外來勞動力就業和收入的信息。
  數據分析的結果顯示,諳熟上海話的確是有回報的。
  具體來說,我們發現,掌握上海話可以提高外來人口進入銷售行業的概率,但主要是因為一部分外來人口有選擇地學習了本地方言。
  使用上海話的能力中,聽說之間的能力差異對收入的影響完全不同。我們發現,聽上海話能力對不同行業外來人口的小時收入沒有影響。然而,會說上海話則顯著提高了他們在建築業、製造業和銷售業的小時收入。比如,說上海話的能力能夠提高在建築業和製造業中的小時收入,是因為這樣的人更可能自己做“老闆”。
  無論是在建築業和製造業中做老闆,還是在銷售業中工作,都更需要與人打交道,說上海話的能力產生的作用是顯露勞動者的身份,顯得在身份和文化上與本地居民更相似,從而增進與本地居民的信任。
  國際大都市的移民與語言
  在上海,沒有本地戶籍的常住人口已經占到全部人口的40%,更不要說在本地戶籍人口中還有大量的“新上海人”。而隨著戶籍人口常年呈現自然增長為負的趨勢,加上大量外來人口(包括外國人)進入本地,外來人口占比必然會繼續提高。
  在上海這樣的移民城市,移民融入得越好,本地方言的能力越不應該成為人們身份的符號和相互信任的障礙。相反,如果在制度和文化上移民融入得不好,移民的流動性強,本地人與移民之間打交道的不確定性增強,反而會使方言能力成為判斷移民融入程度的信號。
  在這種背景下,如果鼓勵人們更多使用本地方言,則可能產生一個意外的後果,那就是強化人們對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差別意識。
  比較一下其他的國際大都市,就知道上海還有多遠的路要走。截至2008年,36%的紐約人是在美國之外出生的,48%的紐約人在家裡使用除了英語以外的其他語言。另外,2011年英國的人口普查顯示,在倫敦的常住人口中,出生在英國以外的居民占37%,外籍居民占24%。而在倫敦的常住人口中,白種英國人比例從2001年的58%減少到45%,不到一半。
  隨著移民(包括國外移民)比重不斷提高,語言本身就可能成為一個開放的系統,不斷地發生變化。在20世紀的前半葉,上海曾經吸引著來自全球和全國的淘金者,上海話也曾經受到蘇州話、寧波話和英語的共同影響。
  未來,多種語言(包括外語)在上海融合的情形完全可能再現,甚至上海式英語可能會夾雜進普通話和上海話中的詞彙,而這恰恰是上海這座移民城市充滿活力的體現。
  (作者繫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,復旦大學教授。本研究得到了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“上海市外來人口融入城市研究:語言能力的視角”的資助。)
(編輯:SN054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o15eogny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